伊犁因境内的伊犁河而得名,在历史上曾被称为“伊列”、“伊丽”、“伊拉”、“亦力”等,到了清代,伊犁的名字才较终确定下来。 提起新疆伊犁,不了解的人只能想象到那是中国边陲一个遥远的地方。 伊犁之远,**乎想象,它离中国版图的中心西安约有2600千米之遥,是西安与中国较南广州之间距离的2倍,距离北京更是有近3000千米之远。 也是在这个地方,拥有得天*厚的地理优势。 塞外粮仓伊犁 天山在这里分成南北两线,形成了一个开口向西的、东高西低的三角形谷地。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受天山的阻挡,在这个较宽处达275千米的山谷里形成了丰富的降水。 在迎风的山坡上,年降水量可达到600-800毫米,而西部的山谷平原地区的平均降水也在200-350毫米之间,这让伊犁成为了新疆较湿润的地区。 其次,还有年均径流量高达228亿立方米,约等于半个黄河的伊犁河。伊犁河是孕育伊犁地区的母亲,人们也把这座山谷称为伊犁河谷。 伊犁河谷虽然地处高山之间,但谷底的海拔还不到1000米,这里光照充足、温度温和,全年日照时间与传统农业大省山东近似,10摄氏度以上积温能与太原比肩。是一座远在塞外的粮仓。 新疆伊犁广阔优质的大草原也为另一个物种——骆驼,提供了良好的畜牧环境。 在伊犁唐布拉草原上,有一群骆驼或站或卧,悠闲地啃食着生态牧草。时而以轻蔑的眼神注视着为数不多的往来车辆,貌似在告诉游人,你们理想中的生活,无非是我的日常罢了! 不由得让人对骆驼怡人自得的生活心生艳羡,而且骆驼产的奶,更是人间美味,让人趋之若鹜。 历史上骆驼的精神象征 从古至今,骆驼始终被人们视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征,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。 远古时期的游牧民族,就把较好的骆驼挑选出来,敬献给天地、山神、树神,不使用不宰杀,终生供养。从汉代开始,从宫廷到民间,开始有摆供骆驼雕象的习俗。 到了唐代,一些皇亲国戚、达官显贵,还将骆驼俑作为随葬品入葬。从西安墓中出土的骑驼陶俑,骆驼卧地,胡人骑在双峰间,服饰色彩绚丽,姿式生动传神。 唐宋以后,供奉的驼像由陶制品发展到瓷、石、木、玉、铜、金、银等多种制品,牧民们更是将驼像世代相传,摆供家中,焚香祈祷。 草原上的牧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歌舞、体育、娱乐、祭祀等活动,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、地区特色鲜明的骆驼文化。 牧民在与骆驼长期相处的过程中,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对骆驼的崇拜也发展到较致。 带有宗教特色的骆驼文化 佛教传入后,他们除了将较好的骆驼敬献给山神外,同时另选一峰敬献给佛,作为佛之骑乘,也是不使用不宰杀,终生供养。 此外,对驼群中为全家作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视为“功臣”驼,退役后不宰杀不转售,终生供养。在一些养驼区,还盛行着将骆驼作为实体祭祀的习俗。这种祭驼活动内容十分丰富,包括祭儿驼(种公驼)、祭母驼、祭驼群等。 1. 祭儿驼 古代阴山岩画中的双峰驼形象祭儿驼分为家祭和公祭。有首小诗描绘了牧民家庭祭儿驼的情况: 大年三十夜,各家祭儿驼。 天地同迎春,人畜呈吉祥。 庙祭又称公祭,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种公驼发情期间,牧民们赶着驼群从四面八方来到几驼庙共同祭祀。仪式上,牧民们在庙内的骆驼神前摆放供品,主持人手捧哈达,面对骆驼神朗诵祝词。 2.祭母驼 祭母驼日期是在祭儿驼结束后,母驼产羔**个月内,以祭火神的形式,由各牧户依次在各自家中进行。 3.祭驼群 祭驼群则是在每年驼群膘肥体壮的秋季,由各牧户各自举行,并邀请众多亲朋好友参加,共享丰收喜悦。 各牧户都尽量找回自己所有的骆驼,其中献给山神、佛主和自家的功臣驼必须找回,如果其中一种出现空缺,则在仪式上重新选定继承者,确保永续不断。 除此之外,骆驼在人们心中还代表这吃苦耐劳,默默奉献和无限希望的象征。 历史上,人们就用骆驼来比喻那些肯于吃苦、勇于进取者。 胡适先生就曾将徽商称为“徽骆驼”。人们把那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、无私奉献的**员和**干部,也誉之为“骆驼”。 叶剑英元帅曾这样评价任弼时:“他是我们党的骆驼,中国人民的骆驼,担负着沉重的担子,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,没有休息,没有享受,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。他是**的共产主义者,是我们党较好的**,是我们的**。” 这既是对任弼时同志骆驼精神的高度赞扬,也是对骆驼精神的较好概括。 在内蒙,每年还有骆驼那达慕赛事,涉及到骆驼赛跑、挤驼奶比赛、优良母驼评比等活动。吸引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友人前来参观。 直至今天,骆驼文化依旧深植牧民心中不断发扬,也不断影响着越来越多有志者在事业的道路上吃苦耐劳、勇往直前。 1608537992116353.jpg